旅游新闻速览丨旅游投资、志愿服务、文旅融合
来源:hth华会育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14 00:27:50

  2月10日,湖北文旅重点项目招商签约大会成功举办,62个文旅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1125亿元;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探索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今,来一趟“有文化”的旅游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选择,在行万里路中体验各地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2月10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湖北文旅重点项目招商签约大会成功举办,62个文旅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1125亿元。

  此次大会是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主体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投融资对接、项目招商推介,展示湖北文旅新趋势,引资、引智、引技入鄂,做新、做优、做强文旅投资,进一步激发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本次成功签约的项目来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明显,农旅融合、体旅融合、茶旅融合、工业与文旅融合项目共计10余个;文旅综合体建设备受青睐,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引资新建大型文旅综合体或将老厂房老建筑改造为文旅综合体,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文旅消费新商圈;休闲度假康养项目受热捧,宜昌、襄阳、黄冈等地引资建设多个休闲度假康养项目,单项投资额均超10亿元,多个项目超30亿元。此外,还有多个项目涉及沉浸式体验、文旅数字化、动漫文创等领域。

  大会现场,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市、恩施州进行推介,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开发经验,万达、华强方特等文旅企业就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等进行交流。

  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高质量发展司、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代表,湖北省各市州、文旅企业代表等近350人参加签约大会。

  湖北文脉深厚、文旅资源富集,拥有优越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和贴心的产业扶持政策。此次签约大会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湖北文化旅游市场信心,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构建湖北文旅产业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探索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今,从“一抹红”到“一片红”,旅游志愿服务逐步遍地开花,志愿服务精神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局近期公布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一批成效明显、影响力强、创新价值高、特色鲜明的旅游志愿服务实践脱颖而出,彰显出新时代我们国家旅游志愿服务的崭新面貌。

  一个个志愿服务阵地、一次次文明旅游引导、一场场特色宣讲活动……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围绕市民游客所需,体现了创新旅游志愿服务形式,推动常态化服务出亮点等积极实践。

  “上海哪些景点好玩、有特色?”“想去对面的东方明珠,要怎么过去?”“和旅行社签订合同,要注意些什么内容?”……像这样的咨询,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常常会遇到。上海市南京路文化和旅游资源优渥,游客量常年保持比较高水平。自2002年开始,每月的20日,该团队都会准时到南京路步行街,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景区讲解、资料发放、线路推荐等服务。近年来,团队还立足外滩、豫园、田子坊等景点开展志愿活动,至今已组织上千人次参与服务,服务市民游客十余万人次。

  山西省洪洞县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深挖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根祖文化内涵,以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敬茶”为载体,把家国情怀和家风家教相结合,让“孝亲敬茶”志愿活动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如何24小时为市民游客提供志愿服务?“美丽杭州行 助力亚运会”金牌导游志愿服务项目给出了答案。2020年,项目团队研发出“志愿问询宝——非接触式志愿服务系统”,采用智能语音,录入杭州经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小时免费为游客提供问询服务和景点讲解服务。

  近年来,多方资源汇聚、联动效应强化,共同促进了旅游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各地充分发挥品牌项目辐射聚合、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旅游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创立于1982年,到2002年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志愿服务内容和流程;“美丽杭州行 助力亚运会”金牌导游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涵盖导游志愿讲解、文明旅游宣导、非接触式旅游咨询等;山西省洪洞县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精准把握家庭游、研学游趋势,传承优秀文化……典型案例集中体现了我国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新成果。

  “家的精神就是血脉与亲情。我们通过‘孝亲敬茶’这一载体,既展示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大槐树移民文化、根祖文化、姓氏文化和孝亲敬老美德,又可以引导游客将自身的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下去,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办公室主任范建刚介绍,目前,项目已累计开展活动200余次,游客参与量4500余人次,成为洪洞大槐树孝文化节和研学游活动的一大亮点。

  “部分城市将志愿服务与重大活动结合,部分旅游院校以‘教育实践+旅游推介’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部分景区在文旅融合上下足功夫等,都是有益尝试。”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评审专家、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表示,下一步,旅游志愿服务要与所在城市品牌建设相结合,系统化推进,一体化开展;要紧紧围绕游客需求,将服务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为旅游注入活力,为游客提供便利。

  典型案例中旅游志愿活动的参与主体涵盖金牌导游、非遗传承人、旅游院校师生等,涌现出诸多专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新形态、新模式。从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到旅游特色商业街区、大型公园广场,再到社区、乡村,繁华热闹的大背景里,总能看到忙碌的“志愿红”。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和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取得积极成效。

  西子湖畔,春意渐浓。许多“红马甲”分布在西湖周围,引人注目。这支“红马甲”队伍就是“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他们每周定期为游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指路等服务,并在西湖周边志愿讲解,介绍杭州的美丽风景、历史人文。目前,团队在册志愿者1.2万余人,已经为社会提供了近26万志愿服务时数。

  “游客向往西湖胜景,但也容易忽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志愿者的一大作用就是带领游客全方位发现杭州之美。”“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队长孙伟权介绍,团队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我们每月定期组织团建活动、举办‘益讲杭城志愿者培训学堂’,带领志愿者实地探寻遗迹、跟随专家积累知识。”

  “保护传承非遗,助力全域旅游”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安徽省潜山市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走出了“非遗+旅游”的志愿服务特色路径,吸纳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人等开展志愿服务。

  “三聚焦三融合 着力打造高校文旅服务新高地”项目由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文旅志愿服务支队打造。13年来,支队结合专业优势与高校资源,深入基层开展理论政策讲解、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服务,为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作出示范。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各地通过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联盟组织、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孵化社会主体、拓展来源渠道,吸引大众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志愿服务。同时,旅游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和制度化保障持续提升,越来越多地方通过建章立制激励志愿者参与、确保志愿者权益。未来,旅游志愿服务将朝着文旅深度融合,更加专业化、制度化等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互帮互助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旅游发展。

  此次遴选推荐活动的举行,有助于引导各地、各单位积极培育和发掘志愿服务优秀案例,发挥品牌项目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提供经验,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逛一天知识点满满的博物馆、游一次精美新奇的花灯会、观一场名家大腕的话剧演出……如今,来一趟“有文化”的旅游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选择,在行万里路中体验各地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元素为旅游增添底蕴,让“诗”与“远方”交相辉映。

  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的“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用179件(套)文物向观众讲述历代进士的文人雅趣和家国情怀;吉林省博物院“永远的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精选精品文物共120件(组),再现大唐盛世风貌;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出的油画作品涵盖波提切利、拉斐尔、莫奈、梵高等50位欧洲艺术巨匠作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 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为喜爱西方美术的观众带来一场饕餮盛宴……如今,到艺术馆、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新的“年俗”,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文化熏陶中享受一段美妙的假期时光。

  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今年春节的一处网红打卡地。该馆初一至初六均正常开放,每日门票提前几天就被约满。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节前上新多个展览,春节期间每晚向观众开放的“张灯结彩过兔年”新春灯彩会让观众流连忘返,还有书法家免费为观众题写春联和“福”字、现场非遗展演等多样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年货”。

  去年底,以“共生”为主题、涵盖多种艺术形式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开放,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双年展的“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和“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两个主展单元,赢得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以中国古代流传的“洛书”为灵感的“幻方”展,以小说和诗歌作者与艺术家的互动为线索,为观展活动增添不少文学氛围;而尝试以科技手段切入当代艺术的“大地热流”展,引来众多观众拍照。在现场,除了能看到不少本地观众全家出行、其乐融融,更有来自河北、天津、成都等地的游客,特地来到北京参观看展。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2023年的春节假期不少人选择“去远方看看”,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不少人制定旅游计划的动机。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体验,对文化IP的深入挖掘、对当地特色的深入体验成为吸引不少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

  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之相关的龙舞、狮舞、年画、剪纸、灯会、庙会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2023年春节,各地纷纷举办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接。

  威武喜庆的铜梁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逐渐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夜幕下,高亢激昂的音乐鸣奏不绝,一条火花四溅的金龙划破长空,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员举着龙盘旋飞腾。烧至1500摄氏度的火红铁水高高泼洒到空中,刹那间万千流星坠落,犹如一树树金花在空中绽放。

  赏彩灯、逛庙会、办社火、唱大戏……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约11万场,参与人数约4.73亿人次;各地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超过1万场,节日倍添仪式感的同时,更让游客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慢慢的变多人对旅游的诉求不仅是逛逛、吃吃、喝喝,还希望享受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看演出是非常适合在夜间开展的文化旅游项目,一直以来都深受游客欢迎。这几年,不少旅游城市提质升级旅游演艺项目,一些演艺资源较丰富的城市还会推出一些演艺旅游线路。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国内旅游演艺市场的潜力正在慢慢地释放。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9400余场,与2022年同比增长40.92%,与2019年同比增长22.5%;票房收入3.78亿元,与2022年同比增长3.85%,观演人数323.80万,与2022年同比增长5.56%,票房和观演人数均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左右。

  在全国旅游市场加速回暖的背景下,旅游演艺观演人次也相较2022年同期明显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春节假期在演项目114个,演出场次约3300场,同比增长17.68%;票房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24.33%;观演人数210.7万,与2022年同比增长15.02%。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人们日益看重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文化才是游客需要的文化。文化与旅游业需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