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时感受生命的跃动读小说则在破译岁月的密码 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来源:hth华会育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2 03:06:44

  近二十年精心打造和探索发展的上海书展、走过十届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早已融入城市文化共同迭代进化着自身使命。举办上海书展的一周,是见证“奇迹”的一周——也许你第一次发现,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竟然有那么多向爱书人敞开的门,也有那么多愿意为赴书约而奔走的人。他们目的性很强:作家和书籍;他们又毫无目的:阅读的收获常常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意外。

  今年上海书展,不仅有“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首次移师上海的“、读者大会”、本届主宾省四川展团等纷纷“硬核”亮相,主办方更以“共同体”的温度和多项举措支持因暴雨灾害而损失的出版行业。

  我们正巡游在书展主会场、分会场、书店之间,记录下富有启发的作家观点、优质的新书发布与创意化的文学衍生,将城内与城外、线上与线下的声音糅合在一起,为大家呈现书展24小时的精彩瞬间。欢迎每日来到我们的“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8月20日下午,诗人、评论家何向阳最新诗集《如初》于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首发及分享会。何向阳及作家潘向黎,诗人胡弦,文学评论家方向真,诗人、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于现场展开交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作视频分享。

  分享会上,何向阳回忆创作历程,表示《如初》是对她四十年诗歌写作的一次总结,也是她迄今最厚重的一部诗集,厚达388页。“将自己真实地、坦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分别从“似你所见”“犹在镜中”“提灯而行”“是身如焰”四辑的角度介绍了这部四十年诗选每个阶段对于她的意义,从少女时期的“被看者”“等待者”形象,变作了“行动者”“奔跑者”,逐渐成长为能写作出许多“逆行”的诗句的,对爱和信仰形成全新理解和诠释的女性诗人。

  “她每想表达一个意思、一个情绪时,都会同时出现很多对立面的语词去拉扯它。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她的表达也有一种曲折性,像复杂的地壳运动,具有着强烈的情感力量。”潘向黎表示,何向阳如此的性格和表达习惯,势必不能在散文和评论中得到完全释放,所以她是一个天生就属于诗歌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诗歌选择了她。

  作家雪漠新书《羌村》分享会在上海书展期间举办。雪漠与本书策划编辑、《雪漠密码》作者陈彦瑾展开交流。

  《羌村》是雪漠暌违三年,精心打磨的长篇小说。在作品中,雪漠虚构了一个西部“羌村”,引领读者将视角带回七十年前那个历史时空,用文字将一幅神秘、淳朴的西部生活、人文图景徐徐展开。作品采用双线叙述法,叙述者“我”的采访进度和一路际遇与主人公龙多格热的人生轨迹交叉推进,历史传说与现代生活虚实相合,诸多西部地域文化元素和故事情节糅为一体,使作品呈现出厚重与别致、复杂与凝练、辽阔与细腻并存的质感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谈到写作《羌村》时的喷涌状态,雪漠用了“天人合一”四个字来概括。他说,作家的写作犹如怀孕的母亲,经过十月怀胎之后,虽然要经历巨大的阵痛,但孩子的出生不可阻挡。作品就是出生的孩子,承载着母亲全部的爱和智慧。作为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资深编辑,陈彦瑾接触过不一样的作家,但在她看来,雪漠是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作品就是他的生命,两者合而为一,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当然,要想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陈彦瑾认为,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人格修炼,这就是《雪漠密码》里所写到“密码”。

  8月18日,《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繁体版首发式暨名家对谈会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举行。这本书的作者、知名出版人、作家孙颙和联合出版集团前总裁、香港出版总会永远荣誉会长陈万雄对谈。

  《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中,孙颙精选从盘古到近代的37位在中华文化思想长河中风云际会的人物,透过阐述他们的言行,评论五千年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变迁与时代精神。孙颙表示,一般的历史读本多以朝代更替和帝王年表分章,但并不能囊括历史的丰富性。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人物和故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写作本书,旨在“以随笔形式简约梳理中华文化源流,点评历史背景和文化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如取长江大河的浪花朵朵稍作发挥,过尽千帆,似又未必如是,正如探求之道,颇有余味”。陈万雄认为,作品所选择的书写对象不拘一格,以能引领一代文化思想的风骚,并对中华文化思想能推陈出新、影响深远者,由此显豁中华文化思想的博大与精深。

  8月20日下午,在读者书店·外滩旗舰店,作者谭木声、近代史研究者金满楼,忽左忽右创办人程衍樑从“太后西狩”这一历史事件开始,聊到其背后的晚清历史格局发展走向,以及他们眼中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太后西奔》中,谭木声以大历史的视野,小切口进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

  谭木声、金满楼分别从义和团运动、外交政策、天灾等方面为读者还原了慈禧太后身处的社会环境。谭木声回忆,最初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是因为一个极小的故事。在阅读近代史相关材料时,他看到一段对于太后西奔经历的描写:西奔一行人得到几个鸡蛋,如获珍宝;连小米粥都只有太后、皇上和李莲英才能喝。泱泱大国的最高统治者,落到如此地步,谭木声大受触动,顺着这一个故事往多方面挖掘与研究,才有了《太后西奔》。

  谭木声分析了这段历史的偶然性:事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所改变,也许都是另一种走向。但历史又不是完全的偶然,它有它的大致脉络走向,即便没有庚子事变,从后来发生的种种故事来看,这个帝国已经到了衰亡期,必须要“动一次手术”,要推倒之后全部重来,才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金满楼表示,对于研究者来说,历史是一门“不可能”的学科:“你以为已经把最重要的原因总结出了,但是随着更多材料被发掘出来,你很有可能会发现有一个以前不知道的原因,对这件事情的发生更重要。”

  8月20日,“路内追随系列”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路内与作家、《收获》杂志APP运营总监走走,评论家、上海文艺社副社长李伟长及责编张诗扬与现场读者展开交流。

  “追随三部曲”是小说家路内的成名作,由《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三部小说构成,并于2018年出版番外短篇集《十七岁的轻骑兵》。作品总体量70余万字,多达240余位人物穿梭其中,构成一部城镇青年的成长史。今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丛书是“追随”系列首次以其完整面貌呈现,内文均经精心修订,更好地体现出小说家路内的独特语法。走走表示,《少年巴比伦》展现了当代文学中一个守望者的形象:路小路是留守者,是麦田里的守护者,是戴城守望者,也是这些女孩青春的守望者和守护者。李伟长忆及,《少年巴比伦》问世的时候令他格外惊艳,后来也意识到这其实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70后的作家开始登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世界。借由这系列作品,路内把十几年的时间用文学的方式固化下来。

  路内表示,《少年巴比伦》对他而言是一种恰时的书写,二十多岁写不出这种青春,四五十岁也写不出,“文学中的青春到底应该在什么年纪上写,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也不必然就是30岁,对我来讲可能恰好在30岁写了关于青春。”

  8月20日下午,《精灵之歌》 新书分享会在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举行。这次新书分享会特意邀请了上海金牌主播、《相伴到黎明》《子夜书社》主持人叶沙,还有策展人、艺术家、中央美院博士李艾霞,就文字之美、插画之魅畅谈这本书。

  叶沙用电影、诗词等将文本的内涵延展开去,细细地进行了文本分析,使得内在的诗意绵延不绝,引起了在场读者的共鸣;李艾霞从绘画的特征展开评论,认为作品采取版画元素、表现出了鲜明的图案风格,到画面的内涵,如绘画语言从现实到超现实,打破了真实与梦境的边界。

  《精灵之歌》是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推荐作品,引领读者进入心灵的秘密花园,不动声色地告诉读者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安置内心。富有韵律的诗意文本配合诗意、唯美的插画,让人沉浸其中。这本让人安静、意境丰富的书出自波兰插画家西尔维亚·克拉胡莱茨之手。西尔维亚热爱手绘,从画作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她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所进行的深入探索。

  8月19日晚,作家潘峰小说《天地扬尘》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市新华文创·光的空间举行。作家潘峰、作家潘一尘、央视电影频道主持人潘奕霖、导演赵琦、歌唱家潘军;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陈新文共同出席本次新书分享会,讲述小说背后的故事。该书讲述了一个南方家族的百年漂泊与浮沉。作者潘峰从家族历史汲取素材,从20世纪初战乱频繁的时期开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百余年的人世沧桑。这部小说将家族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紧密融合在湘西深处的土地上。

  陈新文表示,家族小说的创作源远流长,潘峰承继了这一文学传统,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拓展了这一伟大的文学母体。作为小说主人公原型,潘一尘分享了这本书诞生的经历:最开始,他是将过往记忆中发生过的事情说给潘峰听,纯粹是长辈给晚辈讲故事。没想到潘峰听了之后记在心中,将其当作写作素材进行整理加工,以艺术化的手法创作了这本小说的初稿。潘峰分享了他的创作感受:“写苦难的作品很多,我是写了苦难不抱怨,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感恩,一种温情。我歌颂的是普通人,如烛光般温暖的普通人。”

  8月20日,青年小说家周苏婕新作《痴心人》首发暨分享会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行。作为其首部长篇小说,三名“90后”青年小水、大鱼和齐天,与他们的“60后”父母辈,共同编织出一张爱恨交织的关系网。全书共十章,呼应“书中之书”——《空心爱》八则短篇,每一章娓娓讲述一个近乎独立完整的故事,触角伸向每个当代人都逃离不开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社会阶层、事业困境等现实议题,不动声色记录下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瞬间,挖掘和探讨多维度的复杂人性。

  周苏婕表示,本来这一个故事只有三四万字的体量,最后却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近年来对于量子力学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其中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讨论,对她的创作观形成了很大冲击。“我当时又读了很多历史书,我会觉得我不想完全站在一个人的视角上去写,我想要写每个人不同的视角,他们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可能越接近一个客观理性的世界,就有了现在这本快30万字的长篇小说。”

  原标题:《读诗时感受生命的跃动,读小说则在破译岁月的密码 漫游上海书展24小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