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何建民: 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
来源:hth华会育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27 21:55:48

  原标题:笔谈 何建民: 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

  每当阅读哈佛大学教授曼昆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章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时,我就会思考: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是什么?在中国旅游业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2018 年进入高水平发展的40 周年之际,研究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就是指人们所发现的影响或决定中国旅游业发展各种各样的因素之间必然的、稳定的与反复出现的关系。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原理,就是指人们实现预测、调控或促进旅游业发展目标所一定要遵循的主要规律。本文从中国旅游业发展遇到的下列重大问题展开分析:(1)旅游业的性质与地位;(2)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3)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4)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5)旅游业的空间布局;(6)旅游市场秩序的建设与维护;(7)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8)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治理;(9)旅游企业特点与能力提升;(10)旅游区域一体化。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十大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

  第一,中国旅游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一样的区域、在国家和地区不同层面具有多重属性与地位的规律与管理原理。从我们国家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同阶段考察,中国旅游业在1949 年到1978 年期间,主要属于事业性质,为国家外交关系服务。在1979 年到2017 年期间,主要属于经济产业性质。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自2018 年3 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旅游业进入了既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又是提升人民福祉的幸福事业阶段。正如我国文化业既具有文化事业属性,又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一样。

  第二,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有效需求是指不仅仅具备需求意愿,而且具有购买力、购买渠道、旅游时间、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旅游需求。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重要的因素有: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旅游购买力大小,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法规与政策的激励和限制。依据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不同因素的特点,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积极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对旅游有效需求来做调控。例如,基于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发展“小手牵大手”的亲子游。基于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采用增加假期、集中使用假期或分散使用假期的方式。基于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并对影响旅游需求的意外干扰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如对“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影响的合理说明。

  第三,中国旅游有效供给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有效供给是指不仅使旅游者满意,而且能做到获得合理利润与环境友好的旅游供给行为。影响中国旅游供给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和文化资源(自然吸引物与气候、文化吸引物等)、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旅游上层设施(如旅游主题公园、饭店、餐馆等)、旅游经营部门(不同的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旅游服务的好客与专业化精神、旅游营商环境、信息技术,以及与其他部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状况。参照《2017 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我国旅游供给因素方面存在的主体问题是质量较低、竞争力较弱。基于影响中国旅游供给的不同因素,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针对不一样供给类型、数量、档次、地点、质量、效益,采取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调控方式。例如,在旅游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时,要兼顾居民与游客的需求;通过改善旅游营商环境、免签证、免税与退税政策促进旅游投资与入境旅游消费。

  第四,中国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主要有:(1)单项旅游服务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2)旅游综合供给(如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接待能力)与旅游综合需求的平衡。影响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重要的因素有:短板制约、季节波动、政策失误、投资的加速数。基于上述因素的调控手段主要要有:(1)解决短板制约机制。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先后解决的主要短板制约问题有旅游饭店、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与旅游高质量休闲度假产品的供给不足。(2)制定引导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房地产商将建设旅游高档饭店作为转移房地产利润与避税的一种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又将房地产商建设高档饭店作为取得建设土地的条件,导致一些地方旅游高档饭店建设过多。(3)防止“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引起多倍投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加速数”发生作用,要建立科学的统计报告体系,设置旅游业产能利用率监测指标,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第五,中国旅游业空间布局依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集群发展的规律与管理原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布局首先遵循了比较优势规律。由此,浙江发展了乡村旅游,江苏发展了园林旅游,上海发展了都市旅游。其次,遵循了竞争优势规律。在存在竞争对手情况下,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例如,乌镇与时俱进,打造融入了艺术节、互联网大会的水乡,形成了与周庄不一样的水乡。第三,遵循了集群发展规律。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与豫园旅游商城人气很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业一周年就接待游客1100 万人次,这都是遵循集群发展规律的典范。

  第六,中国旅游市场秩序建设与维护的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者与旅游服务商订立合同前,旅游服务商存在夸大服务品质的可能;订立合同后,旅游服务商存在不履约的可能。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旅游业积极形成了“前馈管理-制定市场秩序法规”“过程监管-立即处理投诉”“反馈管理-不断总结完善法规与监管措施”等管理规范。拥有东方明珠、上海科技馆两个5A级景区的上海陆家嘴旅游休闲综合功能区,实施“属地监管、现场监管、综合监管、长效监管”,综合运用强制性的法规、奖惩性的经济约束、自律性的伦理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管理。

  第七,中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目的地品牌是由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提供的各种产品、服务与环境品牌的整体感知形成的。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对旅游目的地所有的旅游服务产品、服务与环境的品质设立强制性的准入门槛,以保证基本的品牌质量。同时,采取对优质旅游服务产品、服务与环境进行认证-推荐-推广的方式,激励提增优质旅游品牌的数量与水平。前者的典型做法是我国打击“黑店、黑导”欺诈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后者的典型做法,就是我国始于1993 年并延续至今的旅游星级饭店划分与评判标准的建设及推广。

  第八,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治理规律与管理原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地区与跨国界的产业,既具有支柱产业的经济性质,又具有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目标的事业性质。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旅游业被及时地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施行了社会综合治理方式。即由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企业、相关社区、有关人员共建、共治、共享。2016 年1 月由原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就是社会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九,中国旅游企业特点与能力提升规律和管理原理。我国旅游企业具有“小、弱、散”的特点,存在许多“缺乏规范、缺乏培训、衔接不畅”等质量上的问题。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提升旅游企业高质量供给能力,采用品牌化、连锁化、联营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并通过优化教育与培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使旅游企业变得“大、强、合”,提高了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品质、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

  第十,中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律和管理原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跨地区、跨产业的性质。例如,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接待了7000 多万游客,其中,有30%左右的人分别到杭州与苏州进行延伸旅游。旅游人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项目流、资金流、形象流。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既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者、促进者与分享者。例如,长三角实施“一程多站”的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与营销战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可以互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与延伸地。上海的都市旅游、浙江的美丽乡村旅游、江苏的园林旅游、安徽的山水旅游,不仅实现了互补互联,而且协同向世界营销,形成了发展合力。

  何建民.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J].旅游学刊,2019,01:1-3.